农村谚语“夏至大晴天,无雨到秋边”,真的那么准吗?
农村谚语“夏至大晴天,无雨到秋边”真的那么准吗?
今天是六月二十一日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~夏至。巧的是今天也是父亲节,更巧的是,今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生了日全食或日偏食,在我们这边今天天气很好,是晴天,很适合观察这百年不遇的天文奇观,我们那边的是日偏食。
在夏至这一天,太阳直射北半球,用咱们农民的话就是说,今天日头最大,感觉太阳就是在头顶一样,中午站在太阳下,影子最短了。确实是这样的,这一天,白天最长,夜晚最短。用道家的理论,夏至这天阳气最盛,过了这一天,阳气慢慢下降,阴气见长。
对“夏至大晴天,无雨到秋边”的字面理解过了夏至,炎热的夏季拉开帷幕,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来到了。这一阶段,是我们黄淮地区夏季作物生长最关键的时期,雨水的多少,天气旱涝,直接关系到秋季农作物的收成。
对于农村谚语“夏至大晴天,无雨到秋边”,从字面上很好理解,就是夏至这天或夏至前后一直是晴天的话,一直到立秋结束,都是没有雨水,预示什么呢?天气旱,这一年的夏季作物缺少雨水滋润,收成不好,提示农民要做好抗旱准备。
那么“夏至大晴天,无雨到秋边”有没有现实意义呢?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,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,总结了很多很多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,一代一代,口口相传,用于指导农业生产。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时候,无疑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,从一定程度上说,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天气预报。有些谚语,就是到现在还适用。像“清明前后,栽瓜种豆”,这样的种植实用性指导谚语。但是像“夏至大晴天,无雨到秋边”这类的天气谚语在现在就不一定适用了。
今天夏至,我们这里是晴天,如果以“夏至大晴天,无雨到秋边”来看,我们这里要旱了,那就要做好抗旱准备。但是今天我们安徽省气象局发布消息说,近期南方雨水北移,黄淮地区要做好防涝准备。预测显示
6月下旬主雨带
位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
7月上旬主雨带
将北移至江淮和黄淮地区
江南、江淮等地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
江淮、江汉、江南和华南北部等地
有大到暴雨
◆6月26日-29日
江淮、江汉、江南和华南
大部有大到暴雨
◆7月2日-4日
江淮、江汉和黄淮等地
有大到暴雨
◆7月8日-10日
黄淮、江淮、江汉和江南地区有大到暴雨
我国过去的农业生产环境和现在不相同。 过去是纯农业生产,一直是人力,畜力相结合的简单农业生产,对地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。近百十年来,世界上包括我国,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,工业生产的大量废气排出来,人为改变了地球的大环境,地球温度逐年上升,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发生。极端天气出现次数增多,像今年山东三次遭受冰雹袭击,在往年很少发生。极端天气频频发生,连天气预报都没那么准了。
我们国家有气象卫星,有现代化的天气预报,用现代化高科技技术来作为依据,比农业谚语更有意义。
因此,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天气谚语用于现代农业生产指导中,而应该以当地天气预报为准,合理的开展农业生产。用“夏至大晴天,无雨到秋边”来作为生产依据,没有现实意义。对于农业生产谚语,我们应去之糟粕,留之精华。也可以作为文化遗产,讲给后代听,让后人知道农村谚语在一定时期曾经指导过农业生产,是我国农业生产文化历史瑰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