潼关因何得名?

猪扒扒 素材大全 2021-12-22 23:38 0

潼关因何得名?

  

潼关古称桃林塞,战国时是秦军拱卫函 谷关的所在,位于陕西省潼关县,因临近潼 水而得名。《水经注》载:“河在关内南流潼 激关山,因谓之潼关。”又因潼水波浪汹涌, 憧和冲谐音,憧关也称冲关。

潼关南依秦岭,有禁沟深谷之险;北有 渭、洛,汇黄河抱关而下之要;西有华山之 屏障;东面山峰连接,谷深崖绝,中通羊肠 小道,仅容一车一骑,人行其间,俯察黄 河,险厄峻极。
  杜甫诗云:“丈人视要处, 窄狭容单车。艰难奋长戟,万古用一夫。” 另有诗人赞曰:“关门扼九州,飞鸟不能 逾。”故《山海关志》说:“畿内之险,惟潼 关与山海关为首称。”今在其古关口仍留有 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词:“第一关”和“金 陡关”。

建造潼关的确切时间目前已不可考,史 书上出现“潼关”这个地名,最早见于《三 国志•魏书•武帝纪》:“是时关中诸将疑繇 欲自袭,马超遂与韩遂、杨秋、李堪、成宜 等叛。
  遣曹仁讨之。超等屯潼关……”211 年,曹操在潼关战败马超后,潼关开始作为 防守关中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,频繁出现在 历史舞台上。潼关城周长约5千米,北面与 东北,为版筑土墙,外包青砖,高16米, 宽8米;南与东南,顺山势削成垛口,高达 30米。
  
  除开门6处外,留有南北二水门。潼 关东约3千米,有一禁沟,自唐至明、清, 为了潼关的安全,沿禁沟两岸,夯筑方形土 台12个,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。由于土台 与潼关城基本连接,故称“十二连城”。后 经唐、宋、明、清乃至民国的修葺,保存基 本完好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