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宁地区明后天天气预报
兴宁天气
13日兴宁天气 白天 多云 12℃ 无持续风向 微风 黑夜 阴 7℃ 无持续风向 微风
14日兴宁天气 白天 多云 14℃ 无持续风向 微风 黑夜 多云 7℃ 无持续风向 微风
15日兴宁天气 白天 多云 14℃ 无持续风向 微风 黑夜 晴 5℃ 无持续风向 微风
兴宁天气预报10天
兴宁属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,年平均气温20.4℃。常年最热月是7月,平均气温28.5℃,极端最高气温达38.3℃;常年最冷月是1月,平均气温11.4℃,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.7至零下6.4℃。年平均降雨量1540.3毫米。夏季降雨最多,占年降雨量的41.5%。年平均日照时数2009.8小时。风向比较稳定,以西北风频率最高,东南风次之。
1兴宁地名由来
地名由来
转自:转摘
黄陂
唐宋时称为龙归洞,元末改称乌茶洞。
明泰昌元年开圩,原名中洞圩,清雍正年间称“黄陂圩堡”。本因在河上筑有陂头一座,河上游开采硫磺矿,河水污染陂头成黄色,故称黄陂。
永和
明朝年间在上蓝排建圩,因居民多温、何2姓,故名温何圩。两姓二人常因圩名发起争执,后将圩迁今址,并改名永和,寓意两姓“永远和睦”之意。
刁坊
600年前,此地有刁、高2姓居民开设有店铺和染坊,故名“刁高铺”,后传为“刁岗铺”。高姓外迁后,人们将染坊称之为“刁坊”,沿用至今。
新陂
明朝时在境内围岭上西北的河道上用木桩、石块垒筑一座堵水陂,故名“新陂”。
叶塘
旧时圩镇旁的宫门、李大、米祗待有几口大水塘,盛产莲藕,莲叶盖满塘面,故称“莲叶塘圩”,简称为“叶塘”。
龙田
早期有戴、龙、田三姓在此定居,故名戴龙田。
方言谐称“大龙田”,简称“龙田”。
合水
因黄陂河、罗岗河汇合于此,故名“合水”。
大坪
据史籍记载300多年前,集镇附近有1大草坪,为清朝屯兵操练的跑马场,因而得名“大坪”。
罗浮
唐宋时期称“鲤湖湾”,元时改称“大腹湾”。相传南宋宰相文天祥与将领张元模率师勤王,兵败至此,张与当地肖姓女成婚,人丁渐旺。乡人谓张肖(谐音装硝)要箩,加上此地山形似浮着的箩,故称“箩浮”,读音“罗浮”。
明洪武四年(1372年)建立十三都司城,司址设于城内榕树下。
黄槐
1978年从黄陂分出。因该地黄泥坪上植有大槐树,属黄陂管辖,故名“黄槐”。
岗背
1962年从黄陂分出,2004年12月又并入黄陂。
黄陂为九龙岗(今岭祗岗)分成两段,因地处九龙岗以南,故称“岗背”。
石马
因境内有一褐色巨石,其形状似马,故称“石马”。
径心
坜陂
1961年从坭陂分出,2004年12月并入坭陂。
传说100多年前圩场附近有一条小溪(兴宁话中“溪”为“沥”),人们为了引水浇灌,在溪沥中筑一座水陂,故名“坜陂”。
坭陂
数百年前因九子坑沥水流入宁江处,筑在一座泥陂,故名,后写为“坭陂”。
新圩
1961年由水口、坭陂各划出部分地区成立。
传说150年前境内没有圩场,群众到坭陂赴圩路远诸多不便,于是在河旁逐渐开设交易场所,故名“新圩”。
水口
因地处宁江与琴江交汇处,为梅江之始,故称“水口”。
福兴
1961年从新陂分出,2004年(或更早)撤并入兴城。
清朝年间,有秀才张仁为本地的“文昌帝庙”题了一副对联,上联首字“福”,下联首字“兴”,故据此取名福兴。
坪洋
1949年坪心里、韭菜坑2村成立农会时,因坪心里多杨姓,故命名为“坪杨农会”,后改为“坪洋”。
下堡
水口圩以下有3条小河谷,两岸聚居着几千人,形成3个寨,分别称作上、中、下三堡。1962年水口的中堡、下堡设立公社,因社址设于下堡,故称。
宋声
1962年从水口分出,以驻地宋声命名。
附录一:黄槐部分地名来由
西埔据传黄槐西面路边原有几间卖尽可能货的小铺子,村人称该地为“西埔”或“西布”。
禾村禾村别名“三溪”,由宝龙、黄槐、双下三条河汇合而得名。
因三溪四周水田广阔,土质肥沃,为黄槐水稻高产区,故名禾村。
黄溪又名黄沙溪,因村中小河多黄色沙子,故名。
宝龙因盆地形状特长,像“龙”,而地多煤、铁、钨、铜等矿产,故称“宝龙”。今分为宝丰、上宝龙(联新)、下宝龙(红光)三个村。
新村属深山区。海拔800米的嶂顶上(山名,实高海拔799米)耸立东北端,中间为稍低的狭长盆地。人们原认为是一块荒无人烟之地,故名“荒村”,后进行开发,初步繁荣,改名“新村”。
双下原名“双溪”,意取自炉下径和双头无溪汇合的1个村。
因其处在双头村下面,故更名“双下”。
双龙原名“高松树下”、“双头”。因此地有“龙潭”而改名“双龙”。
评论